url:,id:0 上世纪60年代,章民一举家从新安江淳安县移民到开化县音坑乡下淤村,从此落地生根。近50年来,章民一一家以邻为伴,与邻为善,待人接物从不计较。 “我们常教导孩子,做人要诚信,能帮别人的时候就伸手帮一把。”现在,章民一的一儿两女早已成家立业,“以诚待人,清白做人”的家风家训流传更广了。80岁的章民一和74岁的老伴刘美莉依旧生活在下淤村,安度朴实幸福的晚年。 善读书 整理民间故事300余个 走进章民一家中,写有“依山面水、登高望远、人生苦短、知足常乐、青出于蓝、更胜一筹”的草书作品映入眼帘,道尽了章民一家庭的生活情怀。若说书法是章民一的爱好,读书就是章民一难以割舍的生活习惯。 “每年家里订4种报纸,30多年下来了,阅读是一直坚持的。”章民一坚信善阅读的人,才能明事理。儿女在他的敦促下,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,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素养。章民一家中有藏书500余册,这些通过四处收集、日积月累而来的书籍,成为老人眼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。 读书之余,章民一勤于思考,且非常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。1986年退休后,他开始整理收集汉语词谚、民间故事。年轻时在淳安听说的民间故事、在开化工作时接触到的各种传说,成就了章民一脑海中丰富的素材库。 “有的时候我表达不好,就请老伴帮我组织语言。”章民一的妻子刘美莉是退休教师,也是他编著民间故事时的得力助手。在刘美莉的协助下,章民一收集整理出民间故事300余个。 2000年,开化县文化局将章民一编著的民间故事推荐到市里参加评选,其中的《顶铁锅破衢城》获得了一等奖。现在提起这事,章民一还是满脸自豪:“文化是一个人的根,走到哪儿都不能忘。” 做公益 自己出钱浇筑泉眼 在下淤村陈边自然村的路边,有一方常年流清水的泉眼,平日里到泉眼接水的人特别多,章民一一家也不例外。 “一天,老伴有些闷闷不乐地跟我说,泉眼周围的垃圾越来越多了,大家喝水受到了影响。”章民一到泉眼边观察了两天,确实和妻子说的一样:泉水由于缺人打理,日常卫生未跟进,腐败的落叶与垃圾越积越多。老两口和子女们商量了一下,决定自己出钱对泉眼进行浇筑。 儿女都在外地,章民一和刘美莉请来了水泥匠,一起动手清理了垃圾,然后用水泥把泉眼周围浇筑起来。2012年,一块“陈边山泉”石碑立起来后,来装水的人就更多了,一天高达数百人。让两位老人感到欣慰的是,自打泉眼浇筑后,在周围丢垃圾的人也少了。“泉眼周围干干净净,没人好意思去破坏整洁的环境。” “能出钱就出钱,能出力就出力,只要能帮到别人。”在章民一的带领下,他们一家人协助整理过村里的危房,还经常资助有困难的人,做过的好事不胜枚举。在章家人看来,做公益就是做力所能及的好事。 虽然是移民家庭,章民一却说家人很少有身在异乡的“不适感”。夫妻俩以言传身教来教诲儿女,用家风家训来规范言行,从未和村里哪户人家红过脸。 现在,大女儿随子女在北京生活,二女儿在开化生活,儿子居住在衢州。老人的外孙女、孙女儿常常寄来地方特产、保健补品。儿子知道父亲爱种花,经常从衢州花鸟市场买些花草来给老人种植。尽管平时儿女们不在身边,但每逢节假日,他们都会回家来看望老人,带回阵阵欢声笑语。 通讯员方雅洁见习记者徐聪琳 [责任编辑:yfs001] (责任编辑:常山贡面) |
|
|